巴菲特谈通胀

作者:Emily   发布时间:2022-07-03

通胀已然成为了一种共识,我相信现在没有人会忽视通胀带给自己和家庭的影响。通胀是疫情后才有的吗?显然不是,通胀这个概念已经存在很久,我们搜索美国通胀历史,会发现上世纪以来,光美国就发生了三次恶性通胀,分别在1917-1920年、1942-1947年和1974-1981年。

“USD inflation since 1910” by Ian Webster

通胀对财富的影响可以通过美元的购买力窥得一二,1910年的1美元,现在的购买力只有0.03美元,可以说,通胀把财富洗劫了。

“Buying power of $1 over time” by Ian Webster

对于看惯了金融风云变化的巴菲特,又是怎么看待通胀的呢?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随着通胀高企,各大头部券商,投资银行纷纷出来,盲人摸象般对未来点评一番,我觉得它们除了为市场制造各种情绪,没有其他作用。这算不算情绪操控,这些机构真是最好的pua高手。

我记得4月份,91岁的巴菲特接受了CBS的专访,主持人想问他对于新冠、战争这类黑天鹅事件的看法,巴菲特的反应令我记忆深刻,他直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这对我没有什么好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真正的智者总能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巴菲特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因为有阅读财经新闻的习惯,每天会接触到许多信息,有时候,情绪会被左右。套用巴菲特的观点,这些负面情绪对我有什么用呢,不看或者看后不做思考,把精力放在更基础的问题的本质上,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6月份,《华尔街见闻》上有一篇文章,引用了巴菲特1977年发布在财富杂志上的关于通胀的文章,作者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中文。说实话,中文版看的我头晕脑胀,最后索性找来了英文版,才看懂。

翻译巴菲特的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巴菲特很喜欢用一些俚语习语,而且有自己的一套语言逻辑。因此,想要了解巴老的投资思想,还是推荐直接读原文。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感到巴菲特是个财报高手,而且善于总结,对数字敏感,喜欢用简单的计算,表达不简单的观点。

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

巴菲特说提高股本回报率的方法,无外乎5类,然后他便对这5类逐一分析,那些变量是可以调整的,那些调整后的作用微不足道等等。

周转率方面,巴菲特提到了三类周转率:receivables turnover, inventory turnover 和fixed asset turnover。

他认为,通胀对 receivables turnover 没有作用,因为 annual sales 和average receivables是等比例提高的。采用LIFO的存货计价方法,inventory turnover 会有所提高,但是作用有限。fixed asset turnover 的提高取决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时间。

便宜的杠杆这条路,从央行开始加息起就已经走不通了。

更多的借贷呢?

在通胀情况下,企业试图上更高的杠杆,以此增加股东回报。它们不计成本的加杠杆,通常会使得债务恶化。最终的结果是高额的杠杆和加杠杆的作用相互抵消。

降税?

取决于联邦、州政府和当地的税收政策。经过一系列加加减减,如果一家企业的净利润率12%,税后为7%,如果通胀为7%,那么这家企业一年白干,为股东带来不了任何收益,还可能侵害了股东的利益。

最后,巴菲特还举例说明了,若按照假设的股息分配比例,6%的利润公司留存用于今后生产,但是如若通胀率到达7%,那么这部分留存的收益只能用作维持原有生产。巴菲特还举了公用事业单位AT&T,认为它是 solicit-Peter-to-pay-Paul t(抢了东家给西家),最后收益的是国税局。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在高通胀的经济环境下,股票和债券的处境都不好。延申一下,凡是用钱支付的,都会受到通胀的波及。

前几天,一个投资群里,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买bond。说来有趣,买这个动作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可说要不要买是需要仔细思考的。我看大家的情绪都停留在要用bond在现在的环境下挣钱,只有一位朋友点到了问题的关键,bond只能用来抗通胀。

或许,读了巴菲特这篇文章,会有更多的人能了解通胀对投资的影响。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