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积年累月的病爆发后,我就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标准,将其量化并一直保持下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吃的门道越来越重要。生活中,如何在吃的营养的基础上保持身材均匀是经常困扰都市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基本上,周围每个人都想减肥,可是能经年保持体重在一个范围内的人却少之又少。有些人节食,有些人高强度运动,到头来效果并不好。人体就像一个系统,减肥并不是单纯减少输入或增加输出那么简单。
我们从小到大,掌握任何知识,学的好坏取决于能不能抓住根本。减肥的根本是卡路里差。只要能够保持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和消耗的卡路里间存在差值,就能够对体重进行一个调节。
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可以通过身高、体重和年龄计算出来,每天的消耗量也可以通过市场上品类繁多的应用程序计算出来,可以说,控量并不难。
那么质量呢?如何在定量的基础上,吃的尽可能的有营养,我此前一直拘囿于此。
最近,在优美的一篇文章中,我找到了灵感。在阅读了美国农业部联合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每5年发布的最新《膳食指南》后,保质的问题影刃而解。
其中,我认为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下边这张图。
它把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进行分类,每类每天的食用量都标注出来,你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搭配每天的膳食。
前两天,去买菜,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购物车里绿叶蔬菜过多,含淀粉的蔬菜几乎没有,于是放回了一包绿叶蔬菜,换了一份淀粉类蔬菜。
饮食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且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上面所讲的质和量的问题只是一个框架,更多的内容还需要在生活中摸索。